English

穿越民族文化的走廊

1999-09-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在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政治云烟背后,文化的传承、进步其实才是更根本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图典》选择这一新的学术角度,独创地、有深度地进行了开掘,为读者奉献了一部集大成之作。

近日看到一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图典》,全套书共8卷,是由广西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初一翻看,就大受震动,这套书太精美太珍贵了。说它精美,是因为它2000多页,精美的彩图就达4000余幅,全书120克铜版纸印刷,版式疏朗大方,令人爱不释手。它的珍贵之处同样很容易看出,那么多美仑美奂的出土文物能够收罗于一套书中,让人一饱眼福,确是幸事。不过此书精装本、平装本定价均超过2000元,每1页的价格就在1元以上,可能会吓跑许多读者,这又使我感觉到无限遗憾。

记得小时候父亲带我参观省历史博物馆,仿佛一下子来到了另一个星球上,感觉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那或稚拙或高超,或丑陋或精致的文物勾起了我无限想象,也拨动了我悠长的思绪。历史、人类、国家、民族这些抽象的概念在此刻好像才开始以清晰的形象示我。后来工作了,每有出差到外地的机会,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博物馆一类的地方。在历史、文化的走廊里,似乎我的生命体验愈益丰富起来。我多想能够收藏他们中哪怕是很小的一部分,然而这终究是不大可能的。

感谢《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图典》圆了一个文物爱好者的梦想。这套书的图片除了自然风貌、建筑之外,更多的就是中国文化史上包括器具、服饰、雕塑、绘画、钱币、文书在内的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据书中介绍,有不少文物藏诸“深闺”,从不轻易抛头露面;还有的图片和资料由某人持有,很难寻访到或借出来,编辑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部制作精美的图典。书中那些图片,则犹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当然,此书主要的意义决不是满足我的猎奇之心,而是体现在学术文化的积累传承上。少数民族史图书多走民族关系史、民族文化史的路子,而此书选择文化史这一视角,展现了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历程,其学术价值和鉴赏价值都是巨大的。全套书根据中国古今各民族主要聚居和活动区域进行划分,形成了东北、北方上、北方下、西北上、西北下、西南上、西南下、东南共8卷的格局。当代中国识别的55个民族见于各卷,例如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赫哲族、朝鲜族见于东北卷;藏族、门巴族、珞巴族见于西南卷上,等等。而在每卷的编排上,该书主要以时间为序。以西北上卷为例,全书从西域古族讲起,追溯到西王母的传说,介绍了人类在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区内的最早期的活动,然后依次介绍了丝绸之路、山北行国、西域的突厥化、沙漠中的楼兰古国、丝路古国龟兹、回纥、元明清代的维吾尔族、今天新疆地区的各西域古族后裔等。书中收集的图片最早的有石器时代石球、石锄、石刀、石镰、石矛、骨梳、骨针等粗糙工具的图片,最晚的则有刚刚拍摄的维吾尔族烤羊肉串、哈萨克族举行婚礼等场面的图片。时间作为一条线索串起了一串珍珠,形成了一部脉络清晰的历史。

书中收集的历史文物不少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现在收于一套书中,无疑为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即使对于普通读者,此书的一些图片也是值得一再玩味和琢磨的。西北上卷44-45页的印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字样的织锦,该织锦出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羌县鄯善国遗址,有近两千年历史,却被某些人附会为以五星为国旗、国徽图案的当代中国的时运的象征,实在是可笑又可叹。同一卷中关于楼兰一具女尸的发掘的图片也使我想起,就是这具风化变形的干尸,却一触动一位女诗人挥笔写下“楼兰空自繁华/我的爱人孤独地离去/遗我以亘古的黑暗/和亘古的甜蜜与亘古的悲凄”的题为《楼兰新娘》的动人诗句,引人无限遐思。虽然这些文物可能与今人的想象毫不相干,但如果说它们背后都可以说有说不尽的内涵和故事却是没有疑问的。

对于许多人来说,“历史”两个字,可能全部的意义就是王朝更迭、战乱频仍的政治史。好在近年来学术界终于开始更多地把目光投向政治之外的其他领域,于是,思想史、社会史、民族史、经济史、战争史等各种专门史的研究逐渐活跃起来。而文化史作为历史大家族中重要的一员,也愈来愈显示出其价值。在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政治云烟背后,文化的传承、进步其实才是更根本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图典》选择这一新的学术角度,独创地、有深度地进行了开掘,为读者奉献了一部集大成之作。人类早期使用的石器、骨器虽然简单的粗糙的“有点笨”,却依然展现了人类旺盛的创造力。“文化”正是肇始于这里。而这些民族能在短短的几百年间掌握制造铜器、铁器、彩陶、织物等的复杂技艺,并创造出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更令我们赞叹不已。当曾经在这块土地上存在过的数以百计的民族的政权早已风流云散之际,也许是王公贵族,也许是贩夫走卒,他们制造的文明却以某种形式顽强地留了下来。大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一论断才不是一句虚言。

本书的出版也有助于消除人们心中汉族中心主义的偏见。不翻看一下这套书,很难想到那些人口不多、而且有的存在时间极为短暂几乎是昙花一现的民族曾经创造了怎样的辉煌,又为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贡献了多少文明。北魏的彩绘骑马吹角俑、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新疆尉犁营盘墓出土的男尸……他们展现的文明程度一定不会弱于汉民族同时期取得的成就多少。我不知道有没有一部汉民族文化史的图典存世,如果能够两相对照着读,读者一定能激发出新的思考,有新的收获。

很容易看出,本图典比较集中地展示了最新的考古成果和学术成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为国内史学界和民族学界吹来了一缕清风。不过可惜的是,这套书在有些地方贯彻得并不彻底。全书立足于文化史,但许多地方仍然没能摆脱政治史观念的桎梏。例如每节前的文字介绍部分,一般是以政治变迁、政权更迭为主,脉络很清晰,也不无意义,但在文化史主题下更为必要的有关文化发展的概述、分析、评价、注释文字却往往付之阙如,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此外,各卷都没有前言性质的综述文章在我看来也是一个缺陷(特别是对专业以外的读者)。

在结束此文之前,有一件事是必须说一说的。这就是本书在八卷本图典之外,还另外编制了单行本《索引卷》,既有顺序图录,也有分类索引,方便了研究者和普通读者,增加了本书的学术分量。我认为这是值得大加表彰的一件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